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时事微观察丨不平凡的“十四五”,民生答卷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送上深情寄语:“妥善解决好人民身边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每个人的笑容多一点,温暖一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总书记在广西桂林猫珠山村考察时告诉村民:“我忙这些事,‘大国’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同时,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不管你在乡下多忙,他都应该抽出时间到当地人那里去,看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交流和推广,有哪些关切和问题需要解决。
时间刻下奋斗的足迹,收获温暖的答案。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强国之本”幸福生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不断奋斗。人民群众的利用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位于贵州黎平县肇兴侗村侗乡特色产业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以蜂蜡为墨,以蜡刀为笔,在土布上绘制出各具特色的图案。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视察。仔细想想,他看着蜡染文化的精湛工艺和多种多样的创作,关切地问道:“你是从小学的技艺吗?” “产品受欢迎吗?” “合作社有多少人?”以及“它有自己的品牌吗?”
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将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就在他们家门口的一个行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村里200多名妇女提供了稳定就业,带动周边村庄妇女增加在家务工收入。 2024年产值将达到1800万元。
随后,总书记在云南之行,参观了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详细询问了花卉品种、市场销售、收入等情况。听当地村民说,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在花的海洋里工作。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生意非常红火,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鲜花一样美丽!”
言语中带着谨慎,充满了关切。一次次赴地方考察、主持重要会议,总书记关心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和收入,关心“让群众生活过上更好”。
2022年6月,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来到四川宜宾学院,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他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要进一步挖掘就业资源,实施细化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学生就业合同落实工作,特别是贫困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长期未参加工作的残疾大学毕业生等作为首要救助对象。”
2024年5月,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会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工作作为民生第一要务,加强组织,调整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当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工作战略的意见》发布,从中间层面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出了顶层设计。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我国稳就业、增收入持续加大力度。 “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每年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更窄;农民工生活人数脱贫人口连续四年稳定在3000万以上,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连续四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长。
该项目针对的是建筑商、家政工、快递员等一线工人。提供床位千余张。每张床位每月价格为600至900元。房间及社区环境干净舒适。 “温暖的床铺”筑起“平安生活的梦想”。
2023年11月,考察上海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经理调研。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高度,还要有温度。”秘书长表示,要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确保移民能入境、安居、安居、安业。
人民的需要ds是真实的、具体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医疗、有教育、有住房……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时表示,要通过养老产业发展基层干部群众,“特别要加强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人的基本保障”。
“我是曹州县的一名官员,我关心一枝一叶。”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心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说:“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尽最大努力体现公平正义,政策的系统设计决不能顾虑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每个人都不应该忽视人们感情的哪些方面最强烈。”
从“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建设“便利设施”、“为广大群众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住房”、“关注‘一老一幼’,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儿童综合照护服务”等。
△2024年9月23日,重庆市九拉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一角。 2023年4月,民主村更新工程竣工,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十四五”以来,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保障网变得密密麻麻。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融合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超过24万个城市旧住区改造受益覆盖超过4000万个家庭和1.1亿人;各类保险建设及融资 无障碍安置房、城中村、城镇危房改造等安置房超过1100万套(间),惠及群众超过3000万人……
中国式现代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深入人心、赢得民心。
一个大国的伟大,也意味着一个大国的分量。万千事,归根结底,都是万千家庭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民哪里有不满意的地方、哪里有不高兴的地方、哪里有不满的地方,我们就在哪里下功夫,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问题。”
2013年2月,在甘肃定西,习近平总书记从村民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尝了尝。瓦的味道这让他皱起了眉头。总书记专程来到威远县洮水工程工地,查看工程建设情况,勉励当地和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负责同事,让人民群众早日喝上洁净甘甜的洮河水。
去年9月,总书记再次来到隆中。听说甘肃计划在引水工程受益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灌区,总书记非常高兴:“引水工程建好了,解了燃眉之急。像这样的惠民工程还有很多,应该搞好,快乐地解决群众的劳动问题和生活问题,造福于人民群众。”
如今,洮河水渠使14个国家超过600万人受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五市县(区)。曾经靠天吃饭的当地农业再次复兴。
“人们所担心的,我会照顾;人们所期望的,我会照顾。”这是一个强有力而明确的声明,也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潘家湾镇四一村考察时,来到村里的养老服务站和群众服务中心,检查为老百姓提供安慰、实惠的命名设施。他要求我们认清“一老一少”的基点,更加准确有效地解决群众问题。
“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在人民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一定会帮助大家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参观和总书记慰问辽宁葫芦岛遇难者,详细询问了当时房屋被淹和村民搬迁情况,鼓励当地干部组织群众工作生活,确保暖冬。
…………
热切信任转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行动。
今年6月,《海洋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和困难的意见》出台,着力解决解决当前民生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和长期资金问题、复杂难解的民生问题。 7月,《儿童保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向全国有子女家庭提供全面、直接的现金补贴。
有网友“晒单”:我们有两个孩子,老大秋天要上大班,正好政策好,预计一年可节省5000元左右。第二个孩子一岁以上,每年可领取3600元育儿补贴。
“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明确,财政对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领域的投入占预算支出的70%以上,人的存在感、幸福感、安全感会更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核心价值导向,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共同富裕。 “要研究推出一批平衡好、可及的民生政策措施,努力统筹解决急需、难点、难点问题。人民的严峻问题。涉及群众的事情关键是务实,一切政策措施都要务实有效,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
这句朴素的话语,体现了总书记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