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秋意渐浓,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已是震颤不已,北方冷水鱼驯化繁育有限公司基地却一片火热景象。清澈的泉水循环着鱼塘,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留下水痕。穿着防水装备的工人们慢慢地将笼子沉入湖中。这是呼中区冷水鱼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赐清水,孕育优良种子。呼中区地处高纬度地区。呼玛河水系流经该地区。冰雪融水富含矿物质,水温适宜。为冷水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也使该区成为我省重要的冷水种质资源库,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天然基础。
在育苗的基础上,恒温培养箱是安排得很好。北方冷水鱼驯化繁育有限公司法人冯立新通过显微镜观察黑龙江河鳟鱼苗的生长状况。 10多年来,他和妻子扎根大兴安岭大山,潜心学习鱿鱼、黑龙江灰、哲罗鲑等当地珍稀冷水鱼的养殖技术。
公司于去年4月正式注册成立,实现了合作社向法人的转变。同年11月,成功取得“人工养殖许可证”和“苗种生产许可证”,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一家集孵化、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冷水鱼生产企业,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2025年,公司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3月,标准厂房开工建设,几个月后,一座全新的工厂建成,配套有养殖池、标准苗床、水质监测、水处理等设施。
随着技术和硬件的双重提升,公司产能跃升:2025年孵化器总数将从2024年的22万个增加到80万个。这一非凡的成就,不仅体现了夫妻俩十几年的坚持,也为湖中冷水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种子基础。
技术支持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 5月16日,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到基地查看鱼苗生长情况,并对养殖池周边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 “避开低温期”、“注意水质和溶氧”、“防病第一”等实用技术要点有效农民科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政策是用来提质增效的。呼中区冷水鱼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持续支持。从基础设施到品牌培育,党委、政府提供平台和政策,让企业放心投资、稳步发展。
2025年,湖中区政府协助公司成功申请省级补贴25万元,推动水产良种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实施。该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其中省级补贴占一半。所有资金均用于更新孵化和养殖设施。
为发展“湖中冷水鱼”品牌,区政府还资助精品鲑鱼、灰鱼的营养和安全检测,并成功申请了“名、特、新”专业标签渠道以此为基础,推动产品从“高品质”走向“高价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呼中区农业农村局申请的哲罗三文鱼人工养殖许可证已获批。这批标志着当地将实现鱿鱼、鲑鱼、黑龙江灰三种鱼苗的规模化孵化。三文鱼和鲑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一举措是呼中区组织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重效益,互利共赢。现在,“呼中冷水鱼”已经走出大山,向四面八方游来游去。到2025年,公司将销售17万尾鱼苗和20万颗鱼卵,另有23万份计划订单。客户遍及黑龙江、国内、蒙古等地,产品供大于求。
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在生态效益方面,珍稀鱼类的规模养殖有利于恢复自然种群,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经济效益方面,基地年产值可达200万元,为地区经济注入新动力;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个,增加农民收入。 “冷水鱼养殖”正在成为呼中的一项蓬勃发展的富民强区产业。
“冷水养殖周期虽长,但品质和价值较高,这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封立新一边包装鱼苗,一边说道:“我们的鱼供不应求,只要产品好,市场就不用担心。现在管理规范了,订单稳定了,大家工作起来心情舒畅,日子也过得舒心。”越来越好!”
从技术突破到政策支持,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充实,呼中区冷水鱼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新优先路径,正在大兴安岭森林雪原“畅游”。随着品牌影响力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沪中冷水鱼”必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陶然、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