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中国人形机器人加速“消费级”
从“房子的价格”到“汽车的价格”再到“手机的价格”,背后不是简单的微利而是快速转移,而是一场“中国智造”的工业革命。
价格在“降”的同时,性能也在“升”。
过去,人形机器人可以奔跑和跳舞。现在,它具有更强大的扩展功能。中国企业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迈向“消费级”。
“小布米”支持图形化编程和课程开发支持; Booster K1致力于教育、科研、竞赛、表演等场景,构建完整的发展生态系统。
人形机器人价格的快速下降,本质上得益于技术突破的加斯托斯重构以及中国产业积累所产生的强大供应链品质。
松岩动力创始人姜哲元表示,“小布米”之所以能减少价格降到万元以内,是为了增加自主研发零部件的比例、创新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及本土供应链的优势。
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中国产业积累所产生的强大供应链品质。
高精度减速机、伺服系统、智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不断突破,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达到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将超过1350万台,均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在中国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的共同作用下,人形机器人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新能源汽车的故事。
研究发现,随着行业工业化运作的不断推进,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零部件动作到装配调试将不断优化,仿人机器人的成本可进一步降低。
但降价并不是目标。建设“生态护城河”是工业企业的阴谋。
正如加速进化CEO程浩所言,目前市场缺乏适合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低廉的价格,让更多的开发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促进研究和技术的发展。”
毕竟,谁拥有更多的开发者,谁就有能力定义未来的应用场景,就能构建强大的生态护城河。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过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相交叉。
不久前,致远研究院发布了EMU3.5多模态大模型。致远研究院院长王忠元表示,这个大型模型可以让仿人机器人移动从“预设场景”到“通用适配”,从“机械执行”到“智能交互”。
这意味着机器人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机器人具备了快速适应多种mga场景的能力,大大节省了机器人培训成本。
在“拟人化”层面,仿生机器人已经迈出了“猫的步伐”,也被网友误解为“披着皮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工作人员现场砍掉了机器人的腿帽,向公众展示了内部的机械结构。
通过强大的供应链实现成本控制,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快速形成规模和生态。中国企业带来的机器人人口浪潮正在加速。
近一个月来,仅京东上架的智能机器人新品就超过100款,具体化智能机器人交易额同比增长757%。当机器人像家电、汽车一样普及时,将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应用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