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鉴古知未来,向总书记学习历史丨让中华文明的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将在午门展览馆向公众开放。展览通过200件(套)重要文物文献展示了故宫博物院10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了“百年关爱——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强调“把故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文化殿堂,了解数百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历程。 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 金秋时节,万物皆宝。在午门城楼,“百年关怀——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向公众开放。在这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盛大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名画《清明上河图》,看到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压丑方尊,看到没有特定意义的金瓯万年杯…… 一条文化脉络,传承数百年。每一件国宝都在这里被精心守护。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从此,“紫禁城”更名为“紫禁城”,昔日的皇家园林成为向全民开放的文化宫殿。 动荡时期,故宫博物院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9月18日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处于危机之中。为避免日寇盗窃,故宫博物院决定将近百万件文物南迁。此后十年,这些文化纽带千里迢迢,足迹遍及十多个省份。在撤离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世界文化关系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时间最长的文物转移,创造了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文化遗产回归北方。这一伟大举动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如果有精神,那么这个民族的文明之根就不能被外力所斩断。 1961年,故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将突破195万件(套)。享誉世界内德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生命更替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 保护好、促进好、建设好 文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文化的脉络与国家的脉络相连。故宫博物院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段引人入胜的奇诺历史瑰宝,也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带来自信。 故宫作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接待过无数外国政要。 2017年秋天,习近平主席陪同外宾参观故宫时,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调:“文化从未停止流动,只有中国始终在流逝。”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和传承文明。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参观博物馆,触摸历史,探索参观传统。 狭小的空间里,却能看到千年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物馆就是大学。需要保护和管理好寄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关系,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会说话,让文物自己说话。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接班人留下的瑰宝,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用文明之光照亮再生之路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的国家。博物馆的历史记录历史,面向未来。 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意发展的关系,致力于创意转化、创新发展。 如今,曾经“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打卡”; “考古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国风”、“国水”异彩纷呈; “文化旅游+各产业”、“各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间酒店,一座城市。云观展、VR参观博物馆、奇幻博物馆之夜……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之流,正劈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波澜壮阔,奔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全国各地博物馆不断推出更多Q在国外举办精品展览,同时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崛起”。跨越山海、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文明在交流中绚丽多彩,在互鉴中丰富。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令人惊叹的文明,始终充满着无尽的变革浪潮。沐浴着新征程的有利风雨,我们充满了“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的更多辉煌篇章正等待书写!